• 首頁
  • 兩岸
  • 教育
  • 文化
  • 藝術
  • 地方
  • 醫療科技
  • 身心靈
華人新聞網
  • 首頁
  • 兩岸
  • 教育
  • 文化
  • 藝術
  • 地方
  • 醫療科技
  • 身心靈

與慈善同行

3/3/2019

0 Comments

 
益德智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印慈善之路
來源:美中時報 沙潁河
“公益慈善事業是人類最偉大、最高尚的事業,是支撐我在生活上、事業上永葆青春的強大精神動力。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應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慈愛之心。”基於這樣的理念,王玉印不僅自己堅持行善助人,而且將慈善理念導入企業文化,成為益德智慧集團的核心價值觀。
Picture
2019年1月19日下午,以“弘揚范蠡精神,傳承商業文化”為主題的首屆“范蠡商聖獎”頒獎盛典暨環球華商領袖年會在北京舉行。著名企業家、慈善家,益德智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印榮膺首屆“范蠡商聖獎”,這是環球華商協會在全球商界設立的最高榮譽獎項。

       出生於春秋時代的范蠡(公元前536-448年)被後世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環球華商協會執行主席柴松獻在致辭中說,范蠡有五種精神:一是崇高無私的愛國精神,二是白手起家的勤勞精神,三是濟世安邦的慈善精神,四是童叟無欺的誠信精神,五是不離不棄的忠貞精神。符合這五種精神,就是一代“商聖”!益德智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印恰恰符合這五種精神。

       王玉印身為澳大利亞華僑,心系祖國,有著高度的愛國熱情,當年從政卻毅然下海經商,白手起家,經過20多年的奮鬥,目前益德智慧(集團)是以房地產開發為龍頭,橫跨地產開發、建築施工、商業運營、金融投資、基金管理、高新科技、物業管理、MW紅酒、國際貿易、物流倉儲等於一體的全方位多元化跨國企業集團。業務分佈北京、天津、山東、河南、河北、廣西、廣東、海南、浙江、香港、澳門及澳大利亞、德國、美國、馬爾代夫、泰國等境內外市場。富了不忘本,王玉印20多年來每年始終堅持投身公益事業,累計慈善款項上億元。其善舉深受社會各界高度讚譽,先後獲得2007年河南省“反哺家鄉十大模範”、2011-2012年度“環球華商年度人物貢獻獎”、2013年度“十大公益慈善大使”、2014年度“中國房地產優秀誠信企業家”、2015年度“香港衛視全球傑出華人聯合會·公益慈善特別貢獻獎”、2016年度“全球華人影響力人物·慈善公益貢獻獎”、2017年“愛心人士”、2017年度“全球華人影響力─2017社會公益慈善特別獎”、“全球傑出華人商業領袖(2017)”等榮譽稱號。
讓更多的孤寡老人安度晚年
2019年春節來臨之際,王玉印驅車回到河南故鄉方城縣慰問孤寡老人和困難鄉親。這是他20多年來每年例行的愛心行動。王玉印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益德智慧集團一直以來倡導的企業文化之一。

       王玉印出生於河南省方城縣楊集鄉的農村。據回憶,他的慈善之路最早是從關注同村的孤寡老人李方坡起步的。

       李方坡是位說書藝人,雙目失明。小時候,王玉印經常跟著他聽書,喊他“方坡叔”,因為行動不便,李方坡家裡的水,都是王玉印幫忙給挑的。 17歲時王玉印參軍走了。每當回鄉探親時,他都會買點東西來到李方坡家,離開的時候給他留點錢。
後來,年老體弱的李方坡就住進了楊集鄉里的養老院。
“那還是20多年前,鄉里的養老院條件很差,硬件設施不行,進去還有一股味道。”王玉印回憶說。他看過後,心裡非常難受。沒過幾年,他就听說李方坡去世了。

       和李方坡有著同樣境況的老人村里還有幾個,王玉印下決心盡力幫助他們。特別是春節回老家時,他都會為村里的困難老人們送去錢物、備些年貨,讓他們過上一個好年。這樣做逐漸形成了一個慣例。每到春節前夕,他總是去看望村里哪些孤寡老人和貧困鄉親,嘮嘮家常,送錢送物,幫助他們度過年關。

       “我小的時候家境貧寒,對貧困帶來的苦難記憶深刻。推己及人,只要能力允許,就要竭盡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一點我認為是一種情感,是一種道義,也是中華文化傳統美德。”王玉印說。

       2017年春節前夕,因為沒買到火車票,王玉印打算年前就不回方城老家了。沒想到陰曆臘月26日那天,王玉印接到老家的堂弟打來的電話:“家裡的老人們都惦記著你,都想看看你和你說說話呢,都在問你年年都回來,今年怎麼還沒回來呢?”

       一句話,立刻又讓王玉印坐不住了。於是他在農曆臘月26日,又開著車,千里迢迢從北京回到方城楊集老家,停留了兩天,親自看望慰問了老人們,把錢親手送到這些老人的手裡。

       除了本村,王玉印資助的老人越來越多,輻射到周邊三鄉五里的村莊,每年加起來有一百多個。

       除了資助這些貧困老人,王玉印還投資百萬元將縣里4個養老院修繕一新。每次回到家鄉他都會前往養老院,看望這裡的老人,為他們送上生活用品和糧油米麵等食品。今年1月30日,王玉印又來到這裡,為養老院送來豬肉、糧油、米麵、雞蛋等物品,讓老人們在新春佳節能夠吃上一頓頓豐盛的飯菜,切身感受到春節的歡樂氛圍,感受到家人般關愛的溫暖。

       隨著老年人增多,原有的養老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王玉印提議,經益德智慧集團董事局研究決定,在王玉印家鄉投資建設一家醫養結合的養老院。該養老院佔地約100多畝,優美僻靜、空氣清新,並初步確定了投資方案,目前正在全面完善相關手續,並積極準備開工建設事宜。 “我不能把所有老人都收容起來,但起碼得讓他們有個去處,能夠讓更多的孤寡老人安度晚年。”王玉印說。

       為了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在王玉印的主導下,從2018年6月開始,到目前為止,益德智慧集團為老家方城楊集鄉先後創建了36個“益德智慧扶貧超市·玉印扶貧服務站”。這次回鄉春節慰問,王玉印又為部分愛心超市補足了糧油、大米、麵粉、雞蛋等食品。許多困難群眾通過愛心超市得到幫助,度過一個歡樂和諧的春節。

       王玉印說,該項目緊密結合習主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講話精神,先富帶動後富,以各貧困村、貧困群眾為幫扶主體和實施單元。採用積分制,鼓勵貧困群眾通過尊老愛幼、改善家庭和村容環境、貢獻鄉村文明建設、培養專業技能、學習黨和國家的政策、培養法律意識、提升自身素質等方式獲得積分來獲取相應的資助,從而激發起貧困群眾的鬥志和乾勁,調動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治貧治愚,徹底擺脫貧困。
送戲到永遠
在家鄉,如果說春節是王玉印的扶貧節,那麼清明節則是他創辦的戲劇節。
王玉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他的印象裡,從小到大,老家的鄉親們,幾乎沒有機會聽到好戲,文化生活特別匱乏。王玉印參加工作後,就想著怎麼能讓鄉親們看上幾場好戲,讓大家的精神生活也豐富起來。

       最初,他花了幾千元,請了縣里的劇團來唱,看著十里八村的鄉親們興奮地擠在一起看戲,王玉印感受到了深深的幸福,就此“一發而不可收” ,每年舉辦,至今持續了23年。

       從最初的縣劇團、市劇團到省劇團。汪荃珍、孟祥禮、劉忠河、金不換、谷秀榮等豫劇名家名角也都先後被王玉印邀請過來為父老鄉親演出。從最初的十幾場到現在的二十多場,費用也從當初的幾萬、十幾萬、幾十萬,到近年增長到近百萬。王玉印為家鄉父老鄉親送戲越來越多,規格也越來越高。 23年來,風雨不斷。

       王玉印特別提到2018年的“戲劇節”。當時從天氣預報得知,清明節時家鄉會有大風大雨。為此,王玉印特意安排租用了方城縣“四館中心”的大禮堂,邀請了河南省豫劇院青年團,演出了十餘場,演出的戲票一票難求,不只是方城縣的父老鄉親,許昌、平頂山等附近地區甚至是安徽、山東、湖北等地的青年團粉絲也來到了方城縣觀看。

       雖然刮著大風,天空下著雨,但是絲毫抵擋不住家鄉人民的熱情,他們在開演前一個小時便早早的趕到了劇場,等待排隊入場。當看到許多父老鄉親因為沒有票而在演出會場外徘徊時,王玉印立刻安排人員協調溝通,在會場新增座椅,保證到來的父老鄉親都能進入會場觀看演出。 《白蛇傳》、《李慧娘》等一出出經典大戲贏得了父老鄉親的一陣陣掌聲,汪荃珍、孟祥禮等豫劇名家名角的即興演出更是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在會館演出完後,王玉印又在老家楊集鄉搭建了舞台,為未能在會館觀看演出的父老再次送上了十餘場戲。

       當有人問及王玉印為什麼年年都要送戲時,他說,無論何時何地,他都不忘自己的根在方城,方城是他始終心系的地方。隨著國家扶貧措施的推行,家鄉父老鄉親的物質生活有了大的改觀,但是精神文化生活仍需要提高。豫劇是河南的代表劇種,當自己有能力時,十分願意通過邀請豫劇團演出,豐富家鄉父老的精神生活,為家鄉的精神文化建設做一些事情。他還表示:“當看到父老鄉親觀賞到他送的大戲而洋溢的幸福和滿足感時,他會將23年的送戲繼續下去,送戲到永遠。”
立德立言立行
王玉印1972-1974年在楊集一中讀書。他雖然在外打拼,但對母校的思念一直縈繞心間,無數次夢中又回到了少年時代的校園。 2000年深冬的一天,他回老家看望父母期間特意回到闊別已久的母校,看望老師。這是他畢業後第一次回母校,但破舊的校園給他很大刺激。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20多年,到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我的母校還是當年我讀書時的幾間瓦房。因年久失修,矮舊的牆面破損嚴重,殘破的瓦片有的已經斑駁脫落,牆角也裂開了大縫,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用一塊一塊的油布糊著。正值深冬臘月,破舊的母校像一位曾哺育過自己的母親一樣,在寒風中臨立。”王玉印又看到教室裡孩子們蜷縮的小手,凍紅的臉蛋,頓時,難以抑制的酸痛湧上心頭。當時他就決定拿出了自己的積蓄兩萬元,贊助母校對危舊教室進行修繕。並暗下決心,努力將企業做強做大,以後一定為母校蓋起寬敞明亮的教學樓。

       至2008年,王玉印的公司發展已初具規模,但是資金任然較為緊張,個人經濟實力也有限,於是他聯繫鄉政府、縣教育局、縣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共同出資捐建了四棟教學樓,自己出資修建了其中一棟。

       2014年11月15日,王玉印又回到了母校,看到學校沒有大門,門前道路坑洼不平,圍牆破敗不堪,再一次慷慨解囊,捐資數百萬建設玉印科教樓、辦公綜合樓、建造學校大門、圍牆及門前道路。

       2015年年初,學校門前十米多寬的柏油馬路建成;9月30日,宏偉大氣的學校大門和兩米多高的圍牆竣工。學校大門和圍牆的建成,逐步完善了楊集一中基礎配套和硬件設施建設,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安全舒適的教學和學習環境。玉印樓於2015年6月23日開工建設,歷時近4個月的緊張施工,一座大氣時尚、寬敞明亮,高標準、現代化的科研教學樓如期順利竣工,並配置電腦、教學儀器等現代化教學設施。該樓的交付使用極大改變了楊集一中的校園面貌和教學條件。

       2015年10月10日上午10時,玉印科教樓落成典禮暨捐贈儀式在方城縣楊集鄉第一初級中學隆重舉行。王玉印在致辭中深情地闡釋了他報效桑梓,回報母校的理念。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國之強,以教育為本。當前,為實現習總書記所倡導的中國夢,年輕一代的教育是關鍵。”王玉印表示,但做好事、莫問前程,是其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人生信條,他本人和集團堅持發展不忘回報社會,10多年來熱心公益事業,包括本次的捐建活動,本來就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立德立言立行”。王玉印為學校大門題寫的六個大字,既是對楊集一中廣大學生的深情勉勵,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實寫照。
御印慈善 大愛無疆
隨著企業發展壯大,王玉印將公益慈善納入發展戰略,成為企業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12月29日,“泰益德集團御印基金”簽字儀式在中華慈善總會舉行。王玉印表示,集團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泰益德要本著回報社會的理念,把慈善當做企業一項長期的事業來做;在公司未來發展過程中,將會持續增加捐贈規模,以更大的物力、財力投入慈善事業。該基金主要用於在貧困地區開展幼兒基礎教育、助學支教、安老扶老等公益救助活動。

       其實,早在公司初創時期,王玉印就開始了對北京高校貧困學子的資助。 “有一些家境貧困的大學生,往往因為暑假沒錢回家,希望能到他的企業裡勤工儉學賺點學費。都是些非常優秀的孩子,卻因為缺錢,堅持學業都困難”。王玉印發現這個問題後,就主動與一些大學對接,每年接收一批大學生,到他的公司帶薪接受培訓和實習,並資助一些貧困學生繼續深造,已捐贈了數千萬元。

       “泰益德集團御印基金”成立後,王玉印的慈善之路走向制度化、常規化。 2016年,“泰益德集團御印基金”創立了“關愛孩子關愛未來 實踐中國夢”的慈善項目。王玉印說,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知識是建設國家實現民族復興和偉大中國夢的強大武器,為了使家庭困難的孩子能有學上,能在教室裡學習到建設國家的知識,多年以來,泰益德御印基金通過“關愛孩子關愛未來實踐中國夢”的慈善項目和其他方式,堅持向全國各地的家庭困難學子捐助資金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7年到2018年近兩年,王玉印捐資700餘萬元,資助了南充、河南鄭州、南陽、開封、方城、湖北神農架、安徽滁州、新疆石河子,天津、廣西、雲南玉溪、雲南迪慶等地共2000餘名貧困學子。王玉印常常鼓勵受助的學生,要奮發向上、積極樂觀、勤勞刻苦,用知識來強大自己,用知識來實現人生價值,用知識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並安慰孩子們,不要因為貧窮而苦惱,會號召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投入到慈善助學的隊伍中,為他們的學習之路保駕護航。

       在資助貧窮學生的過程中,一位叫李平楠的學生特別引起王玉印的關愛。

       李平楠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髒病,急需做手術救治,但孩子家境十分貧困。她的父親為了給她賺取醫療費外出務工時不幸遭遇車禍去世,猶如雪上加霜。全校師生為李平楠捐助了幾萬元,但仍然是杯水車薪。

       王玉印在一次回鄉參加助學活動中了解到李平楠的情況。當場,王玉印表示承擔李平楠的所有手術治療費用。臨走時,給李平楠留下1萬元,叮囑她增加營養和用於學習。

       回京後,王玉印很快為李平楠聯繫了北京301醫院,花費20多萬元成功實施了心外科手術。住院期間,他派人多次看望,為其帶去水果、乾果、牛奶等各種營養品。王玉印還專程到醫院探望正在術後觀察的平楠同學,送來滋補品和生活用品及一萬元現金。他囑咐其家人為孩子買一些營養品,安心靜養,願平楠同學早日返回校園,歡快地奔跑在學校的操場上。他再次承諾,一直會資助李平楠直到大學畢業。大學畢業後,還會給平楠提供工作機會,解決她們的後顧之憂。

       李平楠的母親對王玉印說,我給了孩子第一次生命,而孩子的第二次則是王總給的,王總在我們危難之際伸出了援手,不僅僅救了平楠的命,也救了我們一家。無論何時,都會記得這份恩情,平楠長大後,也會以王總為榜樣,把善舉傳承下去,把王總的愛傳播下去。

       2017年3月5日,為了表達對王玉印的感激之情,李平楠一家三口從方城千里迢迢來到王玉印的辦公室,向他贈送了一副書法作品,上寫8個大字:“御印慈善大愛無疆”。

       李平楠的媽媽動情地說:是王玉印主席和泰益德御印慈善基金救了李平楠,救了我們的家。 《御印慈善大愛無疆》表達了我們全家無限的感激之情,也表達了受到資助和扶持的所有方城人的心聲。王玉印主席幾十年來為家鄉做的一件件善舉歷歷在目,家鄉人念念不忘。

       李平楠說:謝謝王伯伯給了我一個健康的身體和熱愛生活的勇氣!您是我生命中的恩人和學習的榜樣,我會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您,也學習您大愛無疆的精神,把愛傳承下去。
讓英雄無悔
2016年5月24日,遠在澳洲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工作檢查的王玉印在媒體上看到一則來自家鄉的新
5月18日,南陽臥龍區西華村一棟三層居民樓突發大火,租住在一樓的方城男子王鋒發現險情后及時奔走呼救,在救出妻兒後,又先後兩次冒險返回火海救人。

       王鋒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三入火海只為救人,現場留下他帶血的腳印;再出來時,他被燒成了“炭人”,神智已不清醒。就是這樣,他還在外面跑著喊著:“快救人啊,快救人啊,失火了!”待消防隊員撲滅大火後,其他人均安全脫離險境,他自己卻98%全身面積特重度燒傷,時刻面臨生命危險。

       王玉印為王鋒的英勇行為所感動,同時也為自己的家鄉方城出現了這樣一位捨己為人的英雄而感到自豪。為了能夠及時給英雄的生命搶救和治療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王玉印第一時間與總裁王軍通過遠洋電話聯繫,再三囑咐王軍務必親自前往探望慰問英雄。

       5月25日凌晨,王軍總裁專門從北京總部驅車趕往南陽,代表王玉印在為王鋒送上10萬元緊急救治醫療款的同時,向王鋒的家人表達了對英雄的至高敬意。王軍語重心長地告訴王鋒的家屬:今天,我們來這裡看望王鋒,為他的事蹟感動,更重要是我們和其他許許多多的人一樣,對英雄的安危不放心,所以我們希望用自己實際行動,出一點綿薄之力,讓我們的救人英雄安心治療,讓英雄無悔,讓英雄沒有後顧之憂。

       10月1日,王峰醫治無效不幸去世。此刻正在國外商務考察的王玉印聞訊後第一反應即是馬上去英雄家裡看望和慰問,並兌現對其家人的承諾。

       10月8日,王玉印一回國,就帶領集團總裁王軍及其他工作人員來到王峰家里以表深切哀悼與懷念,同時,再次送上2萬元慰問金及生活用品,並許諾:王峰目前還在讀中小學的兩個孩子,從現在起到大學畢業期間的食宿費和學費均由泰益德御印基金承擔。

       2018年4月5日,王玉印回到方城,再次祭拜英雄,看望王鋒家人。王玉印對王鋒的妻子和孩子說:“王鋒三入火海的壯舉,是我們方城人的驕傲!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勇於救助他人,不惜付出生命,這種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英雄走了,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英雄的家人,益德智慧集團是重承守信惜英雄的,以前、現在、今後,我們會一如既往的關愛英雄後代,解決你們的後顧之憂!”

       王鋒的妻子對王玉印主席兩年來的各方面的幫助表示了深深的感謝,王鋒的孩子也激動的對王玉印先生表示:“會努力學習,用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面對未來;用感恩之心來回報社會,回報益德智慧集團的資助和照顧!”

       王玉印表示,會保持經常聯繫,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以慰英雄在天之靈!

       其實,不僅僅對王鋒及其家庭,20多年來,從黑龍江雪災、甘肅泥石流、汶川地震,到南方特大洪澇災害、雲南貴州旱災,天津濱海8.12爆炸事故……祖國各地每次災情和救急救困的危情時刻,王玉印總是在第一時間發聲,並伸出救援之手。
慈善一定會伴隨我一生
“家鄉的土地養育了自己,理當飲水思源、致富圖報,這是自己的良心和責任。”王玉印曾這樣說。對於資助貧困學生,他認為,社會多一份關愛,孩子就多一份信心,祖國的未來就多一份希望;對於扶貧救困,他認為,社會多一份愛心,困難群眾就多一份溫暖,祖國就多一份祥和。

       “公益慈善事業是人類最偉大、最高尚的事業,是支撐我在生活上、事業上永葆青春的強大精神動力。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應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慈愛之心。”基於這樣的理念,王玉印不僅自己堅持行善助人,而且將慈善理念導入企業文化,成為益德智慧集團的核心價值觀。

       王玉印雖然辭去了泰益德董事長的職務,但是他將會在關注集團發展的同時,以後將用更多的時間,為公益、慈善活動做出貢獻。他對美中時報記者說:“行善助人已經成為我生活和事業中的重要一部分。錢少的時候少做點,寬裕的時候多做點。事業在前進,我的慈善也要同步前進,慈善一定會伴隨我一生。如果有可能,不管是在集團內部,還是自己的子孫後代,要像傳家譜、傳家訓一樣,將慈善理念一直傳承下去。”
人生感言
慈善伴隨我一生
益德智慧集團董事局主席 王玉
Picture
我出生在河南南陽方城縣一個農民家庭。 17歲當兵,轉業後留到北京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下海經商,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1月19日,環球華商協會年會將首屆“范蠡商聖獎”授予我,是對我的激勵。商聖范蠡,也是我們河南人,被稱為“南陽五聖”之一。范蠡既是一個政治家,也是一個軍事家,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他也是一位慈善家。他事業發展以後做慈善事業,對國家的強盛,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范蠡是我學習的楷模。我小的時候家境貧寒,對貧困帶來的苦難記憶深刻。推己及人,只要能力允許,就要竭盡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一點我認為是一種情感,是一種道義,也是中華文化傳統美德。

       我們的慈善事業幾乎是與企業同步的,早在20年前企業盈利後就開始了。

       當時北京高校有一些家境貧困的大學生,往往因為暑假沒錢回家,希望能到我們公司裡勤工儉學賺點學費。我看到都是些非常優秀的孩子,卻因為缺錢,堅持學業都困難。 ”於是我們就主動與一些大學對接,每年接收一批大學生,到公司帶薪接受培訓和實習。我還資助一些貧困學生繼續深造。20多年來,我們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夢有幾千人。此外,幫助的地方也很多,包括建橋修路,建學校,修建養老院,建扶貧服務站,救危扶困,送戲下鄉等等一切公益慈善活動,我們不斷地再做這件事情。

       隨著企業發展壯大,我們將公益慈善納入發展戰略,將回報社會作為企業發展宗旨之一。 2011年12月,我們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創建了“泰益德集團御印基金”。該基金主要用於在貧困地區開展幼兒基礎教育、助學支教、安老扶老等公益救助活動。初始基金200萬,後來不斷增加,600萬,800萬,到今天的1000多萬。我一直認為,企業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泰益德要本著回報社會的理念,把慈善當做企業一項長期的事業來做。在公司未來發展過程中,泰益德將會持續增加捐贈規模,以更大的物力、財力投入慈善事業。

       公益慈善是支撐我在生活上、事業上永葆青春的強大精神動力。當看到母校的園舍破舊落後,當看到貧困學子難圓大學夢,當看到家鄉仍然貧困的人口和他們期盼的眼神,當聽到英雄王峰三入火海救人的感人事蹟,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要盡綿薄之力幫助他們;當看到父老鄉親觀賞大戲而臉上洋溢的幸福和滿足感時,我會將23年的送戲繼續下去,送戲到永遠。所有這些都讓我的收穫更多,帶給我心情的愉悅、良心的滿足和身心的健康。

       公益慈善事業是人類最偉大、最高尚的事業,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應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慈愛之心。基於這樣的理念,我不僅率先垂範,而且將慈善理念導入企業文化,成為益德智慧集團的核心價值觀。長期以來,在我們公司內部,捐資助學、養老助老、扶危濟困、救險救災等已經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

       雖然我辭去了泰益德集團董事長的職務,但是我將會在關注集團發展的同時,以後將用更多的時間,為公益、慈善活動做出貢獻。行善助人已經成為我生活和事業中的重要一部分。錢少的時候少做點,寬裕的時候多做點。事業在前進,我的慈善也要同步前進,慈善一定會伴隨我一生。如果有可能,不管是在集團內部,還是自己的子孫後代,要像傳家譜、傳家訓一樣,將慈善理念一直傳承下去。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華人新聞網

    以華人新聞為本 迎向全球核心焦點,共同為華人世界未來的新科技、新願景、創新知識,提供新聞資訊平台,展現中華文化的新願景,新未來方向與動力。共創華人經濟教育文化的新契機

    檔案

    February 2020
    May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合作媒體

Picture

Hours

M-F: 7am - 9pm

Email

icronron@gmail.com

Address 

展天影音傳媒有限公司    高雄市新興區民生一路206號5F-3 電話:07-2225297  統一編號:54846292
  • 首頁
  • 兩岸
  • 教育
  • 文化
  • 藝術
  • 地方
  • 醫療科技
  • 身心靈